各位义工朋友,我们真诚地欢迎您的来到---福建义工俱乐部!我们的咨询QQ:71491205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公益新闻 >> 改革开放30年:青年志愿服务先锋队成为社会新时尚
    
  双击自动滚屏  
改革开放30年:青年志愿服务先锋队成为社会新时尚

发表日期:2010年3月13日  出处:中国青年报  本页面已被访问 3456 次

   共青团中央发起和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先锋,她以创新的观念、活跃的行动促进新的社会趋势,引发新的社会时尚,并且赢得全民的认同和参与。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从经济体制转轨到社会结构转型,从政府管理改革到公共服务发展,在消解旧因素的同时生长出越来越多的新因素。其中,志愿服务的诞生和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事件。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使人们对于志愿服务事业有了新的认识。

    30年来,以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为目的的志愿事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益转型

(1978年-1986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极端条件下启动的,由于十年“文革”,不仅生活水平下降、物质匮乏,而且对社会公德造成极大破坏。人们心中聚积起强烈的改变生活现状、追求生活富裕的愿望。可以说,从1978年到1986年,批判陈旧、僵化思想观念,激发物质创造的热情,成为影响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的主流思考。虽然,有识之士对于社会公德被淡忘、友爱互助意识淡薄深感忧虑,提出了商品经济发展中要发扬传统美德、建设互助风尚的建议,但未能引起广泛关注。这时候,各种机构沿用“学雷锋、做好事”的方式,年年开展“学雷锋”活动,却止步于形式化、短期化,出现“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即使社会中仍然有些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人士,也被社会忽略,甚至认为是“傻冒”、“不够进化”。因此,中国的公益服务、友爱互助必须实现观念变革,创新发展,才能具有新的生命力。

自发探索

(1987年-1993年)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中西文化交汇的广州、深圳,一批热心青年率先探索志愿服务的形式,逐渐受到民众的欢迎,获得社会的认可。青年人从香港、澳门了解到“义务工作”具有公益服务的性质,并主动参考和借鉴,结合对“学雷锋、做好事”的改进,“志愿服务”的萌芽破土而出。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诞生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团体;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2年,在香港义工的直接指导下,广东省佛山市诞生“义工团”。内地许多省区市也陆续产生不同类型、名称各异的志愿组织。萌芽状态的“志愿服务”由于是青年或者其他年龄人群自发组建、自发服务,力量仍然单薄、社会影响力有限。但促进了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新型友善互助风尚,提供了先行探索的经验。

  

组织推动

(1994年-2000年)

    在共青团中央的发起和推动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于200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步入其发展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即持续发展和深化阶段。这期间民政系统推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中国红十字会推动的专业志愿服务也在发展。在几年的时间内,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起全国、省、市、县四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部分地区延伸到社区、农村,建立镇(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和社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站。除此之外,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引发了民众对民间志愿服务的关注,但真正实际投身服务的其他群体并不多。综合分析可发现,共青团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中国普及志愿事业奠定了基础。

多元发展

(2001年-2007年)

    伴随中国改革的深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上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行动对于国内发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01年的“国际志愿者年”庆祝活动,促进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合作,开展在中国境内的宣传推广,也促使社会各界发现志愿服务是涉及全民的事业,不仅仅是青年群体的事情。因此,在“国际志愿者年”活动影响下,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其他机构与组织也开始热衷志愿服务。民政部加快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步伐,2005年3月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后更名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扩大了公益志愿团队的力量,妇联成立“巾帼志愿服务总队”等等,企业与民间组织对于发展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日趋高涨。这时候,中国迎来了志愿事业多元发展的时代,打破了传统单一职能部门的限制。

    然而,由于多元发展,许多机构、社团“争老大”、“认正宗”的心态,发展志愿者队伍过程中竞相追逐“权威性”、“垄断性”、“唯一性”,造成相互扯皮、内耗严重。可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活跃,受到国情的制约,依然需要统筹和协调,不能陷入盲目的资源争夺与力量内耗。这一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不断调整了策略。

全民参与

(2008年以后)

    2008年有两件大事,有力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志愿事业。一是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千百万志愿者踊跃奔赴救灾第一线。救灾现场、灾民安置点现场,到处都是解放军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志愿者中有党团员志愿者,也有企业志愿者和宗教团体志愿者;有青年志愿者,也有中老年志愿者和妇女志愿者,甚至还有少年志愿者;有大学生、企业志愿者,也有居民、农民志愿者。二是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会,百万志愿者参与服务,让各国领导人、运动员、媒体记者、现场观众、场外群众都对志愿服务有新的认识。

    联合国志愿组织中国项目官员曾说,“2008年将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时代来临。从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牵头,团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志愿服务的新机制,逐渐取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发起和推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一直成为率先探索志愿事业的主要力量,其“五个创新”功能值得重视:1.创造助人自助的新形式。2.倡导快乐服务的新生活。3.探索公民教育的新途径。4.激发社团组织的新活力。5.推进社会结构的新分化。如今,进入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发展时代,中国逐渐建构“党政统筹、团青示范、社团管理、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青年志愿组织、社区志愿组织、企业志愿组织、专业志愿组织、慈善志愿组织、宗教志愿组织、民间志愿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等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开展灵活多样的服务活动,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群。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青年率先行动扩大为全民参与的事业,取得引人注目的发展。但是,面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的民众需求变化,面对全球化、国际化要求的公民社会发展,面对结社热潮引发的参与志愿服务时尚,中国的志愿组织仍然存在欠缺,特别是能力欠缺、公信力欠缺、科学机制欠缺,制约着志愿事业的顺利发展。我们应继承汶川大地震志愿服务热潮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热潮展现的宝贵精神财富,借助“志愿服务元年”的契机,积极推进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全民参与的志愿事业提供良好条件,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福建义工俱乐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义工会所   联系电话:13850229949   联系人:邮箱:fjygmsc@163.com 义工QQ群:69073523
备案号:闽ICP备08001273号 网站收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