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义工朋友,我们真诚地欢迎您的来到---福建义工俱乐部!我们的咨询QQ:714912053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时政新闻 >> 中国外交工作30年:推动和平发展 构筑和谐世界
    
  双击自动滚屏  
中国外交工作30年:推动和平发展 构筑和谐世界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13日  出处:新华社  本页面已被访问 1878 次

 

推动和平发展 构筑和谐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外交工作回眸

    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钱彤 李诗佳 熊争艳)过去一个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先后出席两大国际会议--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析金融危机成因,谈中国刺激内需政策,论全球和区域发展……中国的声音备受各方关注。

    今年年内,中国领导人足迹踏遍五大洲;两个奥运会和亚欧首脑会议期间,各国嘉宾云集北京。中国在全球外交舞台上不仅叙友谊、谋合作、促发展,更在危难时刻展示出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坚毅身影。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风雨历程,中国外交也谱写出新的壮丽乐章,汇入这个文明古国走向新征程的宏伟交响乐中。

    全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忆往昔,人们至今记得一个世纪伟人曾经作出的伟大战略决断。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刚刚起航,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美苏争霸态势转入相持阶段。西欧、日本相继崛起,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战略性判断使中国外交进入到崭新的历史阶段。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行全方位开放政策,强调开展经济外交……中国外交的根本性调整令世界注目。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年度新闻人物,并冠以“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的标题。那一年,海外媒体在报道邓小平访美头戴牛仔帽出现在赛马会的新闻时,特意评论这位中国领导人“已经把中国带入了世界”。

    一系列外交事件让世界证实了他们对中国的观察。

    1978年12月16日,尼克松“横跨世界最广阔大洋”与中国领导人握手后6年,中国和美国发表了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国和日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989年5月,中国和苏联高级会晤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双方结束了30多年对抗,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与所有东盟国家建立或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并共同为柬埔寨和平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关系也取得了迅速发展。

    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上世纪末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祖国统一大业不断迈出新步伐。

    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外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更加务实。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从无到有。短缺的外汇储备逐渐增加。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曾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驻华首席记者齐迈克对中国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将中国取得的成就“全部归功于改革开放这项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重大决策”。

    复旦大学教授颜声毅说,邓小平以现实主义外交哲学来处理各种对外关系问题,使中国外交更加符合国际国内实际,为中国制定了极为务实的外交战略和策略,从而开辟了中国外交史上现实主义外交的新时期。

    与世界命运紧密联系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中、美、俄、英、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元首在中国倡议下第一次会晤。闪光灯下,江泽民主席和其他四国领导人一道,对世界自信地微笑着。这短暂的瞬间,定格在中国外交史册上。

    历史瞬间的背后是中国外交又一新的嬗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当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之时,国际新旧格局交替变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意图使中国陷入孤立。

    “一时电闪雷鸣,乌云翻滚,颇有‘黑云压城’的味道。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敢于斗争,又善于应对,很快打破了西方的种种制裁,遏制了反华浪潮。历史证明,中国的长城,坚不可摧。”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这样回忆当年。

    自1989年底日本率先恢复对华政府援助以后,1990年中国开始同西欧国家逐步恢复高层互访。1993年,江泽民主席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会晤,结束了1989年6月以来中美没有元首会晤的不正常局面。

    90年代,中国睦邻外交也取得长足进展,同印尼、越南、印度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还与沙特、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以及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各国共2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个数字甚至超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这一时期,中国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关系得到稳步发展。1996年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又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老挝和越南相继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一条条和平、清晰、友好、繁荣的国界线日益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也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1989年政治风波后,到中国访问的第一位外国元首、第一位政府首脑、第一位外长都是来自第三世界。1993年,巴西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1996年出访非洲6国时,提出了中非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国家关系的5点建议。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2000年,在北京举行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中非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阿盟总部时,中阿双方宣布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集体对话与合作。

    90年代中后期,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江泽民主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相继同法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埃及、韩国等国以及欧盟、东盟等地区组织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这些伙伴关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政治中的良性互动,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曲折,对各国日益交叉的利益进行整合,建立起新的平衡。”颜声毅说。

    中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日渐活跃。

    中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条约。中国参加了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在内的几乎所有军控和防扩散国际条约。中国还参加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在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权利,消除种族歧视,禁止酷刑等方面的主要人权条约,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国还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国际条约。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以负责任和建设性态度参与安理会审议重大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为推动有关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中国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欧会议等地区和区域间合作组织。

    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平均值的1.8倍。

    面对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承受着危机带来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2001年秋天,浦江两岸,迎来了新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此次会议巩固和加强了APEC各成员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

    倡导建设“和谐世界”

    2008年对于世界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人们对世界经济的走向产生了困惑。

    2008年对于中国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让世界看到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璀璨焰火和古老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也让世界看到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国同时也在思考,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自身与这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处于深刻演变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步伐加快。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基于这个判断,中国政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时提出了“和谐”理念。

    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全面系统地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构想。他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这一理念日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法国国际关系专家皮卡尔认为,建设和谐世界理念为国际关系实践提出一种全新的模式,对于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非常积极的“独创”意义。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丘弗林教授认为,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以非意识形态和非对抗的方式进行对话,进而寻求解决国与国之间分歧的途径。

    中国不仅是和谐世界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稳定发展,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俄关系全面快速深入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中美就全面推进21世纪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一致,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战略对话等机制,就双边关系中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加强战略沟通。中国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一度陷入僵局的中日关系逐步回暖。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成功进行“暖春”之旅,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同时,中国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和务实合作关系。

    在多边舞台上,中国更加活跃,宣示自己的外交政策和主张,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贡献。在联合国、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亚欧会议、亚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盟系列会议上都能看见中国领导人的身影。

    中国更在“家门口”搭建了开展全方位外交的舞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切实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08年10月,中国举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为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推进亚欧新型伙伴关系,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参与解决全球性和地区热点问题,并始终倡导以和平对话方式政治解决分歧。中国倡导六方会谈机制,使朝鲜半岛核问题一直在和平对话的轨道上。中国还积极参与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加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领域各项工作。迄今已向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两万人次。

    中国全面开展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利用高层互访和国际多边峰会等重大外交活动,促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正在建设的自贸区有12个,其中已签署协议并开始实施的有6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达77个。提出新能源安全观,积极开展能源资源外交。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等治国理念和内外方针,努力增进各国民众对中国内外政策的了解和支持。以筹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公共外交活动,增进了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感情。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中国设立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问题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健全海外安全风险评估和防范预警机制。在所罗门、东帝汶、伊拉克、黎巴嫩、汤加、乍得等国成功实施多起撤侨行动,妥善处理多起我公民和企业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塞俄比亚、伊拉克、苏丹等国遭遇绑架和袭击事件。

    中国外交更加透明,信息传播更为畅通。1983年,外交部在国家部委中率先建立发言人制度。25年来,23位发言人举行了2000多场记者会,向世界阐述中国外交政策和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增进公众对中国外交的理解和支持。例行记者会从每周一次到两次,从只发布消息到“无限答问”,从交互传译到同声传译。发言人办公室与记者建立了24小时热线联系。外交部发言人制度不断成熟、完善和发展,成为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窗口。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说,从总体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区域性大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还是要把我们国内的事做好。

    为此,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的“双合模式”正在重铸中国的软实力。这一模式消除了外界对中国的疑虑,说服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福建义工俱乐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义工会所   联系电话:13850229949   联系人:邮箱:fjygmsc@163.com 义工QQ群:69073523
备案号:闽ICP备08001273号 网站收录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