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义工朋友,我们真诚地欢迎您的来到---福建义工俱乐部!我们的咨询QQ:714912053
 当前位置:首页 >> 义工专题 >> 义工团委 >> 贺军科同志在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和互联网团建试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双击自动滚屏  
贺军科同志在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和互联网团建试点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22日  出处:中国共青团网  本页面已被访问 3579 次

  今天上午,陆昊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针对大家讨论中关心的问题,强调了开展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新领域团建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借此机会,我讲两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三个新领域试点工作的侧重点

  1.关于统筹城乡团建试点。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某个区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顺应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现实和趋势,建立起共青团新的组织体系并发挥其内在功能,而不是简单地讨论如何立足现有组织格局发挥共青团的作用,为统筹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贡献。因此,团建试点必须将侧重点放在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新变化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组织体系上。显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团组织之间结对帮扶,而是要创新和变革团的基层组织布局,适应城乡一体发展、青年结构分布变化、青年人口在地理区域和产业间大规模流动的新形势。

  2.关于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目前,对于青年自组织团建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团组织和青年自组织之间仍然保持平行发展的状态,团组织通过模仿和学习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机制,满足现代青年人个性发展的多重需要。二是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到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体系,建立起中心目标型或结构功能型的组织格局,实现广泛联系和影响广大青年的目的。三是直接在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的组织。我们在这次试点工作中着重进行第二种方式的探索,在此前提下,对于发展得比较完善的青年自组织,在其中探索建立团的组织。

  3.关于互联网团建试点。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我们对当代青年普遍以互联网作为联络、沟通、交流和聚集方式的判断。互联网络平台的各个群组也是青年自组织的存在形态之一。就现实物质世界而言,这种形态可能叫虚拟社会,但就精神世界而言,它就是现实社会。从逻辑上讲,跨地域就业的团员可以不再区分户籍所在地纳入一个实体团组织,就存在互联网上的团员不分居住地、穿越空间而组建团组织的可能。这种“组织存在”对已经纳入某个团组织的团员是多重覆盖,但对与团组织失散的团员就可能是单重覆盖,有覆盖总比没有覆盖好。因此,互联网团建试点的重点是探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以引导团员青年思想为主要功能,以增强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主要目的,以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方法,形成新的“组织存在”的新方式。

  二、三个新领域试点工作的具体任务

  关于统筹城乡、青年自组织和互联网团建试点的具体任务,在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要求。在这里我再补充强调几点。

  1.城乡统筹团建试点的具体任务

  第一,要认真调查分析本区域内青年的分布结构和变动趋势。对于跨区域的试点单位,流出地团组织要分析所关注人群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具体籍贯;流入地团组织要协助分析人群的从业聚集地状况。对于单个区域内的试点单位,团组织要分析本区域内青年人口的总量、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分布结构和变动趋势等。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研究如何建立起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变化的组织体系。从本质上分析,这个问题至少可以拆分为两个子问题。

  一是如何实现对统筹城乡过程中流动团员青年的组织覆盖?从流出地的角度看,由于留下来的团员青年数量相对较少,原来单个村级单位单独建立的团组织运行效率降低,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多种方式应对,既可以将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村级团组织整合在一起,形成村村共建的格局,也可以在有产业联系的村和企业之间建立团组织,形成村企联建的格局,也可以在农业产业发展所衍生的协会等组织中建团,等等。从流入地的角度看,大部分团员青年从第一产业流向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多数去了企业,而且绝大多数流向非公企业。显然,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两新组织建团。

  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团组织如何满足青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以增强吸引力?青年发展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不断增长,青年自组织大量产生就是一个侧面反映。对于庞大的青年群体,单靠团组织现有的能力是难以全面满足青年的多样化需求的,我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根本职能的发挥上。当前青年自组织中属于生产服务类型的较少,大多数都属于兴趣爱好型。因此,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建立团组织和青年自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

  第三,建立稳定、可靠的组织运行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与党建紧密结合的机制,以基层党建带团建,以团建成果促党建,争取团组织发展的制度和条件;二是尊重青年主体地位,调动集体力量,努力探索包括基层团内民主在内的新方法,使团的工作内容设计既符合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又有效促进所依托的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三是工作骨干的形成机制,重点是发现和激发团的兼职干部做团的工作的原动力。当然,除此之外,也包括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支持团的工作。

  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跨地域的团建试点工作。尽管跨区域团建可能是一个过渡的形态,最终会归于属地化管理的模式,但在较长的时期内,探索这个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依据。试点中可以基本明确的是,对于由同一流出地流向同一地域相对较集中的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团员青年,比如河南周口的青年集中来到北京新发地的批发市场,在初期要以流出地团组织为主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团组织,建立组织后,流入地团组织要积极协助指导,逐步过渡到属地管理;对于由同一个流出地流向同一地域不同经济或社会组织的团员青年,应该在流出地团组织的协助下由流入地团组织负责建立团组织;对于流向分散的团员青年,应该尽量依托其流入的经济或社会组织建立团组织。这三种情况,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实现属地化管理。

  2.青年自组织团建试点的具体任务

  第一,要摸清楚本地区青年自组织发育的基本状况。包括数量、种类和每个自组织的成员、功能、活动频度、活动方式、负责人等基本信息。

  第二,要分析青年自组织的需求和我们能满足的需求。目前看我们能满足的,一是可以给青年自组织及其开展的活动给予“准官方”的认可,帮助它们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二是对于青年自组织开展的具有比较好的社会影响的活动,团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提升这类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可以为青年自组织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当然,我们联系和帮助的一定是有正面社会影响的青年自组织。

  第三,要探索建立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各有侧重又有机结合的功能体系。有的地方提出来要建立一种“同心多圆”的组织体系和格局,团组织发挥核心作用,团的外围组织进一步延伸团的功能,大量的青年自组织和青年社团成为我们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光说到这个程度还不够,因为这是一维的“平面”模型,还不能照顾到不同青年群体多层次的需要,还要继续大胆探索。

  第四,建立团组织与青年自组织之间有效的合作机制。我们与青年自组织之间要在青年工作上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资源怎么募集?募集来后怎么划分?如何制定适用性更广的政策?怎么拓宽合作范围?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机制建设上作更多的探索。

  第五,在具备条件的青年自组织中建立团的组织。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但一定要“功到自然成”。初期可能选择具备建团条件又有建团意愿的青年自组织,不能强求。青年之所以成立自组织,很多都是要追求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如果我们要强求这个组织实现正规化,则很可能加速这些组织的瓦解,结果团组织没建起来,自组织也不存在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情况。

  3.互联网团建试点的具体任务

  第一,认真研究分析互联网群组的特点。要详细了解青年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上网?上网以后要寻求什么?对什么样的信息感兴趣?对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感兴趣?形成群组的规律是什么?动员方式是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寻求介入或组建群组的可能对象。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和团组织的政治性要求,可以先在到村任职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探索,组建类似“同学录”形式的小组。同时,要持续关注社交网站、活跃博主等,寻求可能的合作者。

  第三,逐步形成群组的特色功能。浅层的可以探索健康的交友、娱乐功能,中层的可以探索互助服务功能,深层的可以探索思想交流功能。

  第四,探索群组的运行机制。研究具有团的色彩的群组在虚拟社会中如何体现团的组织原则,如何联络和影响没有政治取向的其它群组,如何强化自身的影响力等。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团建试点虽然是分领域、分地方实施的,但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比如,企业的团建试点也可能涉及到互联网团建试点的一些内容和方式,也可能涉及到统筹城乡团建试点的内容,也可能涉及到青年自组织。各领域的试点要突出重点,但不排斥所有能增加团组织活力的新方法。这次会议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陆昊同志的讲话,各试点单位及其所在地的团委要根据已下发的试点方案和本试点单位的实际,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各级团的组织部门要及时沟通研究。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团建试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希望同志们迎难而上,勇于探索,扎扎实实地推动每一项具体的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福建义工俱乐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义工会所   联系电话:13850229949   联系人:邮箱:fjygmsc@163.com 义工QQ群:69073523
备案号:闽ICP备08001273号 网站收录查询